如果拿孙悟空来作类比,超人几乎等同于中国文化中的国民英雄,深植人心、家喻户晓。每个孩子都知道他,每个成年人都能对他心生敬意。所以,当DC决定重启超人这一金字招牌时,可谓倾尽全力。新版超人的制作成本高达2.25亿美元,连同宣传、全球推广,最终投入金额接近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这就是25亿的超级大制作。
这种规模的投资,足以让整个美国从上到下都为之期待,甚至美国白宫都参与了其中的宣传——特朗普穿上了超人的红内裤,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尽管如此,这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表现却并不差,豆瓣评分6.8,IMDb评分7.7,虽然比起《正义联盟》和《钢铁之躯》的前版本稍有提高,但仍然无法掩盖它的失败。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从表面看,这部电影并非制作质量差,技术手段也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更深层的文化与价值观问题——如今的世界,已经开始厌倦来自美国的文化输出和价值观灌输。
美国电影曾经通过隐晦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文化价值观。比如,《美国队长2》中的台词“自由的代价很高,但这是我愿意付出的代价”。这些台词并未直白地告诉你美国的伟大,而是通过塑造一个观众喜爱的角色——美国队长,再由他来传达这种理念。美国电影早期的成功,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美国很伟大”的信息悄悄植入观众心中。
回望历史,1997年《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高达22亿美元,火爆到什么程度?连亚马逊雨林的土著部落,都认识一个单词:“America”。那时的美国,正处在全球最强盛的时期,经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军事力量几乎无可匹敌。美国用强大的军力征服世界,用好莱坞电影征服了人们的心。
在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以中东大国的姿态挑战美国,却在40天内被美军彻底击败。这种现代化战争的震撼,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的实力。电影如《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和《黑鹰坠落》,都是这种国力背景下的产物,深入人心,成为了全球观众对美国认知的一部分。那时的美国,几乎是电影中的“世界之灯塔”,拥有无可撼动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美国式电影套路变得陈腐。好莱坞的导演们依然在使用相同的手法,讲述相似的故事,但这种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即使是口碑不错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和新版《侏罗纪公园》,票房也未能达到预期,一部不到5亿,一部不到3亿,远未达到大爆款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已经是市场自发的选择。观众通过票房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美国电影,需要换一条“底裤”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