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皮光宇 等 复旦人周报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号诞生,时至今日,公众号已走过十年。
在周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受访者中,大部分都是微信公众号的老用户,其中不乏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运营个人公众号的号主。高中时期,他们把行将消逝的瞬间铭刻进公众号。进入大学,号主们继续收录着在校园角落中的新奇发现,并把如珍珠般的思考编织在公众号内。毕业后,当他们再次点开自己的公众号回望过去,发现这里的点点滴滴不断在提醒——这些快被遗忘的故事和心情仍然是生活里最宝贵的东西。
编辑 | 李蔚怡
文 | 皮光宇
记者 | 皮光宇 粟子骞 陈思弦 鲁子旭 李蔚怡
01
情感表达的自留地
公众号,一个基于微信而不同于朋友圈的平台,渐渐成为年轻人宣泄情感、打造人设的自留地。与朋友圈的随性和碎片化相比,公众号里的表达更加用心、系统化。
即将升入大四的雪泥说:“我总担心自己陷入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沼泽。”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前台和后台就像舞台的前台和后台,朋友圈被划入前台中,人们常把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展示给外人看,而公众号反而更像后台,“是我自己的一小片自留地。”雪泥说道。
另一位公众号号主Katherine认为,这片“自留地”可以用来承装她旺盛的表达欲:“我怕自己的表达欲打扰到别人。因为朋友圈是有点霸道的、一览无余的东西,别人发了朋友圈,出现在你的视野里,有的时候,你不得不看。”她举例,某一天一位微信好友连发几条广告,占据了满屏,从那时开始,她反思自己是否也会打扰到别人,于是,她创建了一个公众号,以此收纳自己的琐碎日常。
公众号既然作为释放表达欲的空间,那么,在这一小片天地里,创作者便可以自在地安放内心的晴雨。
「光华大道上的成熟rapper」是小柴胡和舍友的快乐产出基地,宿舍谈天的金句笑料和集体出行的迷惑行为是没有瓶颈的素材源泉,备忘录、朋友圈的记录都是为了非虚构离谱故事的融梗做准备。她把公众号打造成了朋友圈的放大版和纯净版,放大了爆笑程度,过滤掉负面情绪,自娱自乐的同时,也把高纯度的快乐分享给读者。
| 小柴胡的搞笑日常
同为搞笑自媒体号主,栗子也经常以幽默的口吻将寝室友谊、辩论队日常和社会实践经历转译记录在个人号中。栗子很清楚:“个人公众号也是面向公众的,要打造人设。”于是,他参考自己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量,对推送内容进行选择,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搞笑人设。他也打算细分各类推文的风格并设立专栏,将自己的公众号系统化。
雪泥公众号的介绍词里写着“寻找自由与真诚”。大二上学期,她曾做过一篇关于抑郁症的选题,她采访的一位学姐激起她建立公众号的冲动,“学姐说,‘每当看到陌生、包容与安慰,都想要飞奔进世界的怀抱里大哭一场。’我也想坦然地面对我的情绪,想在平台上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分享出来,就像是一种疗愈。”微信公众号这个小世界成了她可以拥抱的地方。
当建立个人公众号成为接纳自己情绪与想法的一种方式,情绪化的产物就不再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在公众号里,我完全可以做到把它摆上台面去谈,但是在朋友圈我不一定能做到这样坦然。”考虑到朋友圈可能会面临的“社死”“尴尬”“无人问津”,雪泥选择以公众号的方式进行自我披露。
这与「留取心魂相守」号主姜骐的观点不谋而合,姜骐是复旦中文系硕士,之前的她日更朋友圈,发细碎日常,也发表小作文,建立公众号之后,她觉得“写作成为了一种整理自身的方式。”在心情低落或为某件事焦躁的时候,让她能最快放松和沉静下来的方法就是写作,通过写作,她可以回溯生活的起落,梳理心绪的杂芜。公众号这片自留地让她倍感自由和放松。
02
思想对话的试验场
微博只允许个人发布140字以内的文字,而小红书、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需要借助短视频的红利营销,与这些相比,王都更喜欢长文字的表达方式。尽管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能耐下心来去看大段大段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王都回想起自己做公众号的定位:“一开始做的时候,对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想传递一种能量,或者说是塑造一种形象。”很多自媒体上在做B站或者小红书,他们学习博主的形象可能都是一天24个小时里面有23个小时在学习,好像每天除了自律就是自律。“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比较病态的价值观吧,人是可以允许困惑、允许迷茫的。”
创立公众号之初,王都觉得,除了引领一种正能量的向上的作用,她也想把自己的挣扎和困惑记录在上面,让更多可能也处在这种迷茫和困惑中的人知道,她也同样有这种困惑,有困惑很正常,从而更好地跨越这种迷茫的时期。
此前,王都于2021年1月发的一篇《就算拿了B,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被学校里的同学狂转,在朋友圈里刷屏,有3.4万的阅读量。她与北大的好友笑谈内卷,她说:“如果以价值为导向,在自己的限度内做到最好,那纵然失意,也不留遗憾。我在绩点困局中的破局之道,其实很简单:就算拿了B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心不为形役,才能反身觅自由。”这样的思想对话引起了高校学生的共鸣,这也是她设立公众号时想追求的效果。
王都过去一度以为关注自己的都是高校学生,直到后台留言累积起来,她才意识到原来受众不只是名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小镇里的孩子们,他们留言告诉王都说“见到了很多很多生活的可能性”。王都和男友共同创建公众号,开始时分享学习干货、高考经验,后来分享高校日常、个人观点,她没想到自己的一些分享能有这样的作用,这让她成就感爆棚。后台留言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里建立了一场有效对话。
| 王都在公众号后台收到的留言
订阅号「盐与邮差」是龚文若在2016年秋天刚上大一时开的。他从小就喜欢写作,创作也一直被鼓励和肯定,而转折出现在高三,为了高考,整整一年,龚文若写的都是应试作文,这让他在高考之后陷入了某种自我怀疑,或者说是危机:“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写过非应试的东西了,我还能写得了吗?”在这样的自我质疑下,他建起了公众号。
创号初期,他用不同的名字来撰写不同风格的文章:“龚文若”偏向文艺青年气质,文字细腻,文学化又情绪化;“不评氏”则是他偏理性的另一思想剖面,以此署名的文字冷峻、刻薄,更关注公共说理性质的事物。两个名字分别代表他身上曾不能兼容的两种表达方式,但随着阅历积累,他已能将两种风格融汇于“龚文若”一人,与之对应的是思维方式的日趋成熟和精神景观的多元丰富。
时至今日,「盐与邮差」已开六年之久,期间有过停更,但读研后,龚文若又重新拾起了它:“这可能带有自我证明的意味。读研之后,我明显感到越来越忙,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我非常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变得很没意思,变得越来越不敏感、不文艺,越来越像一个无聊的人。”而公众号的存在则意味着:看,其实他还是一个没有停止思考的人,还是一个比较像年轻时那样对生活敏感、能够使用语言去表达自我的人。
当时间被各类“必要”事务没收,“非必要”的思考、情感似乎都在钝化,龚文若的对抗方式是自我叩问并持续表达:“公众号给我表达的自由和力量,也倒逼着我不断检省,帮助我回顾和整理自己的生活,并留下珍贵的思想火花。”
| 龚文若在公众号「盐与邮差」的文章中摘录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公众号虽天然具有“公共”、“公开”的特点,但与朋友圈相比,点开的自由权在读者手中,表达的自由不会被干扰。“公众号对我来说是给自己塑造出来的小世界,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我很疲惫,也不算特别外向,所以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更加专注地思考自己,思考生活。”雪泥喜欢在晚上腾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睡前的码字时间逐渐固定下来,为公众号写东西变得颇有仪式感,这让她感到安宁。
个人公众号赋予作者很强的自主权,让创作更加自由。雪泥在校媒担任编辑,但校媒的定位总归是围绕学校、学生,她想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跳出这层圈子。“我之前特别想采访一个公益组织的创始人,于是我自主策划完成了一篇人物稿,把它发在了自己的号上。”此外,每当观影观剧后心潮澎湃时,她也会写一些“非常规”的感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经营自己的公众号培养了她即时思考、即时追寻的能力。
在这些年轻人运营公众号的日常里,整理思路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停滞于脑海中,不表达出来,可能会在某天腐烂、消失。“在公众号里表达思想成了试验的方式,好像我的思想开花结果了,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思想可以被看见了。”本科毕业后已经工作的雨霏表示,在个人公众号里,可以创新表达、策划、尝试不同的形式和栏目,公众号俨然成为了一小块试验田,等待被挖掘,“这是工作外最大的乐趣和自由。”
03
互相治愈的低调社交
姜骐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她调侃着没有任何人会来邀请她分享大学经历,她既没有学生工作的经历,也没有拿过国奖或类似的荣誉,“我只是写出一种普通人所会经历的煎熬和痛苦。”但这种真实的袒露会引起很多人共鸣。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处在一种巨大的煎熬之中,精英毕竟是少数,更多人是处在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中的,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痛苦,还认为这种痛苦是只有自己才有的。“他们看到我写的一些东西,认为能在我这里找到某种共鸣。”姜骐不介意去剖开一些自己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种展示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愈合的方式。“读文学的人可能其他的都不太行,但都特别擅长自我和解。”她觉得写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
姜骐评价自己为“惶惶二十载,书剑两无成”。原句是王维的“惶惶三十载”,但她还没到三十岁,就改成了二十载。「留取心魂相守」发布的文章多是一个普通人的自我开解碎碎念。公众号里有组系列文章,叫“我之为我”。姜骐说:“我之为我,又不是一叠实习证明、一叠学工还有一叠奖学金可以证明的。”
| 姜骐公众号内的部分文章
今年本科毕业的Katherine曾于低落时期在「outside the planet」里写过一篇文章:感觉一切都是灰色,生活暗淡无光,没有希望。后来收到公众号后台的一条私信,“ta说我是ta曾经的光,我没有一个个去找到底是谁,但是很感动。“当我知道在他人眼中是‘小太阳’之后,整个人都变得温暖起来。ta温暖了我,也是我曾给别人带去的光反过来照亮了我,所以我决定走出灰暗,继续做一个小太阳。”公众号里的留言见证了互相疗愈的过程。
有学者指出,集中在某个公众号里的人群,往往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三观,是趣味相投、观念接近的圈层。后台的互动是自由平等的,无论是账号运营者还是读者,都通过微信公众号在亦虚亦实的交往中形成了极具个人化的社交网络关系。
“读我推送、给我留言的既有熟悉的好友,也有因为公众号认识的新朋友。”李臻因为重叠的朋友圈结交了一位交大医学院的同学,这位交大的同学正好也有自己的公众号,两个人之后便经常互相催更,线上的交情也延续到线下,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个可爱的巧合。
04
爱惜羽毛,不为流量
从2018年建立起公众号,「留取心魂相守」目前有747位粉丝。姜骐开通了一个叫“流量主”的平台,公众号粉丝超过500后,读者点开文章下推送的广告,作者会拿到一定分成。她点开平台,显示“昨日收入1.37元”。在被问到“为什么不选择用公众号赚钱”时,她想得很清楚:“依靠写文章赚钱完全可以走回报率更高的渠道。用公众号挣钱,意味着要用100分的精力,换取1分的回报,太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了。”曾有人找过她是否可以发布广告推送,也被她拒绝了。
| 公众号「留取心魂相守」的关注者和收到的打赏
“我觉得还是要爱惜羽毛。”姜骐不打算把公众号作为一种盈利的方式,而是让它继续作为一种和他人的交流方式存在。她说“看到粉丝由少变多,就像攒钱一样的开心。”用作商用也意味着迎合“流量”的开始,“曾经我也有一段时间为了涨粉、阅读量而去运营,那种感觉很不好,一点也不自由。所以现在很佛,有想说的就说,只要能跟真正愿意读的人共鸣就很棒了。”
多数号主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因为突然涨粉而不由自主地想迎合运营,但过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能留下来的还是因阅读产生共鸣的一些人,他们不会走,并成为创作者坚持创作的动力。
| 公众号「留取心魂相守」发布的这篇文章收获高阅读量后,姜骐在朋友圈发表感想
“文章当然是有越多人读越好了,我觉得这是大部分表达者都希望的一件事。”龚文若毫不掩饰自己对读者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更多的是自己狭窄的生活圈被扩大的兴奋。“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故事,特别是和不相熟的陌生人,并和他们保持某种联系,是一件让人觉得美妙的事。”
「盐与邮差」现在有1500左右的关注者,篇均阅读量不到一千,少数文章阅读量比较高,比如《上海县中》,高阅读量的文章大多是和现实中具体事件相关的,龚文若也清醒地认识到“流量高并不因为我写得多好,而是大家对于这个事件的关注度高。”
他不会为了阅读量去专挑一些容易引起讨论的话题来写,也不会特别地瞄准某一所谓的“受众群体”。他只想用自己的视角和风格持续地吸引读者,而不是“频繁地参与到某一现实事件中靠话题引流量”,龚文若说:“大家来去自便,看得开心就好。”
「来二两旦」曾为上海发布和学校官微供稿,一般都是不署名的,号主二两还试图联系“上海吃饭公司”等知名美食公众号,希望能把复旦食堂推介出去。
她不在意阅读量和粉丝,只希望能把公号做得更加规范、专业。为此,她今年还专门买了定焦镜头和补光设备,这样拍出来的食物就会看起来更好吃一些,她笑称“在朴素中发现精致还是挺有趣的”。在今年校园准封闭管理的三个月里,二两也克服困难,延续“带大家进一步发现食堂,发现生活小确幸”的初衷,推广复旦食堂美食和相关内容,带给大家微小而持续的感动和惊喜,继续“为爱发电”。
| 公众号「来二两旦」专注于复旦食堂美食推介
“爱惜羽毛,不为流量”是众多号主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他们能秉持建立公众号的初心,不为名利所累地真诚输出。
05
结语
公众号照亮了个人脑海中看似枯竭的一洼思想之池,成为自省的一面镜子;也在普通人和普通人、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它低调且奇妙地把一小撮人聚在一起,把共识、共感放大,治愈了许多陷入自我怀疑的人;更是喧嚣世界中的一隅清闲地。
为什么建立自己的公众号?为正在复旦的自己记录每天的思想火花?为终有一日离开复旦的自己留下值得回味的记忆?为未来遇到你的人看见更多剖面的自己?……大抵是如此吧,他们都在用公众号做着“有用”或“无用”的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中雪泥、小柴胡、栗子、姜骐、龚文若、
雨霏、Katherine、李臻、二两为化名
首图来自公众号「微信派」截图,
其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丨李蔚怡
审核丨 甲干初 郑屿
原标题:《对你来说,个人公众号是什么?》